医学有温度,何裕民教授畅谈肿瘤治疗的人文“处方”

2023-11-01 16:33:59 来源: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作客Z视介健康频道《浙江名医馆》直播间,与广大网友互动分享人文关怀下的肿瘤治疗新方向。

何裕民教授,从事临床肿瘤治疗四十余年,主持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教材科普类著作四十余部。深耕中医理论、心身医学、医学哲学、医学人文领域,累计治疗肿瘤患者近20万人次,荣获“中国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

直播中通过展示何裕民教授日常问诊的三段VCR(已对患者做隐私处理),首先引出所有肿瘤患者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理性地看待肿瘤?肿瘤分为良性与恶性,其中恶性肿瘤造成的机体损伤与治疗成本放大了大众对于肿瘤的恐慌,甚至谈癌色变。对此何裕民教授表示,作为医者,不仅要会采集症状辨别阴阳,更重要的是能够谅解病人的焦虑无助,并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肿瘤这种疾病。

第一段问诊案例中提到了当下非常普遍的结节囊肿,许多人在诊断出后会突增焦虑,担心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何裕民教授以自身为例指出,他本人也患有甲状腺结节,但并没有进行太多治疗。绝大多数结节囊肿是一种发展缓慢的惰性癌症,并无致命威胁,也无需过度干预。更好的应对措施是做好定期检查及后期随访,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来实现自愈。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是致命的。对于医生而言,通过帮助患者科学区分肿瘤、缓解惶恐焦虑、了解医学治疗的上限与局限,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而不是盲目地采取药物及手术。

学会观察疾病很重要。无论是定期检查或后期随访,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一种很重要的医学措施。部分疾病本身不致命,手术及药物的治疗效果未必好过不治疗。在观察调整的过程中,许多疾病是可以减轻甚至自愈。对于患者而言,要动态看待肿瘤,调整心态,改变生活方式, 发挥生命的潜能。

现代中西医肿瘤治疗手段很多,对于患者而言,该如何选择?何裕民教授对此分享了他的肿瘤治疗整体思路:把它看作一个慢性病,接受它动态演变发展的过程。慢性病治疗,通常需要饮食、情绪多方面结合调整,也印证了何教授总结的“管好嘴,迈开腿,安顿好心”这十二字箴言。

改变饮食观念是病患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饭吃七分饱、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控制健康体重、增强机体免疫力,是延长寿命的几大原则。以及,情绪稳定对肿瘤治疗非常重要。何裕民教授表示,当下纯粹的生理性疾病不多见,更多是心身交互的疾病(即心理+生理)。通常躯体问题解决较慢,情绪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启动开关。解决情绪问题,能减少30%-40%的临床疾病复发概率。例如亚健康、慢性疲劳、慢性病(肿瘤)等从情绪角度控制非常重要。

中医是经验医学,强调因人因病因时治疗。西医是工业化产物,讲究标准化与指南。 现代医学治疗需要更多元的智慧主导,只有在中医的人文调理下结合西医的科学技术,治疗慢性病(肿瘤)才有更多选择。

肿瘤治疗应当以人为本,医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大众活的更长久,更舒服。在第二段问诊案例中,何裕民教授展现了如何从患者的性格入手进行治疗。一位患有脑瘤的女性销售从业者,何教授从她接打电话的习惯判断出脑瘤的位置和她较真的处事性格,并给出了“适当马虎”的治疗建议。以此为例,肿瘤的发生的确与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性格决定疾病,甚至决定了肿瘤的病理类型。 因此问诊时更多关心病患的家庭、情绪、工作、个人喜好等信息,对精确诊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在何裕民教授医学团队与人文学者一同撰写的《肿瘤癌症疗愈录》中,就提到了“叙事医学——叙事肿瘤学”这一概念。 叙事医学不仅能增强医疗的人文温度与厚度,更能帮助医者探寻疾患后的真相,从而实现具体病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化验指标所不能达到的方面。何教授也将这一治疗理念落实到自身团队培养中,倡导医学人文,加强临床实践。

在与患者的聊天过程探寻真相、了解性格、给予情绪安慰和人文关怀,是《肿瘤癌症疗愈录》一书所著述的重点。要知道怎么生的病,才知道如何去解决。科学虽然精确,但心病仍需心药医。本书通过收录大量临床案例,记录真实的肿瘤疗愈过程。对于肿瘤患者正确认识肿瘤、了解治疗手段有着极大的帮助价值。疗愈是一个过程,通过医疗措施及患者的配合才能实现。医学离不开科学、人文与哲学,在临床诊疗中推进医学与人文,帮助肿瘤患者克服焦虑、获得新生命的勇气和希望才是治疗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