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冠长臂猿: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世界最孤独的长臂猿仅剩27只(三)

2017-12-25 21:02:48 来源: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种群现状

濒危年谱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

1995年的第二届中国灵长类学术会议将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高度濒危保护动物。

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指出:目前黑长臂猿的海南亚种是中国所有灵长目动物中面临灭绝危险最大的一种。

1999年,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起草的中国灵长类保护行动纲领中,将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首。

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载: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PS(国际灵长类学会)等组织的材料,列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其中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第6位。这25种灵长类中,海南黑冠长臂猿估计少于50只,是惟一不到100只的灵长类动物。

2002年8月上旬,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上,确定了全世界极濒危的25种灵长类,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第5位。在确定中国的灵长类保护级别时,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第一位。

据资料记载,20世纪初,海南森林覆盖率达90%,全岛各县均有长臂猿分布。50年代,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于海南岛澄迈、屯昌一线以南12个县区,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绝迹。而到了1983年,仅在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母岭主峰的南坡有发现,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天然林中,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

在1980年林业部门将海南斧头岭林区划作保护区,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研究工作,使得海南黑冠长臂猿得以在这最后的一小片家园里休养生息。到了90年代初,虽然海南省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砍伐,但除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还有不到7只海南黑冠长臂猿之外,其它地区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和种群数量过少,就都逐渐没有了踪迹。在随后的几年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数次观察到雌猿怀孕和雌猿怀抱刚出生猿崽,由此累加,到2003年2月,应为4群24只。2000年活动于斧头岭下的B群共7只,其中两只成年母猿,一只老公猿,两只黑色公猿(其中一只可能是未成年的母猿)和两只小猿。到2001年这一群只剩下4只,两母一公和一小崽。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分群;也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是被猎人射杀了。

经过20多年的艰苦保护,海南黑冠长臂猿才又呈现恢复增长趋势。至2008年,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存于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这片面积只有2000公顷的热带山地雨林“孤岛”里,共四群18只,其中母猿6只,公猿和仔猿12只。

历次考察

1998年,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江海声教授的指导下对霸王岭保护区的海南黑冠长臂猿进行了一次全面、缜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数量为4群19只。同年春天,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从当地农民处得到报告,吊罗山发现有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踪迹。海南陆生野生动物调查队4月下旬进驻吊罗山,30多名调查队员(有大学教师、有经验丰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记者)在十几位当地农民的协助下,分9个观察点,在吊罗山的雨林中扎帐篷、野炊8天7夜,但仍没有看到或听到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踪迹和鸣叫声。

2003年3月,由北京、广州、香港、海南的30多名专家对新近发现的一片热带雨林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这片雨林位于海南白沙、五指山、乐东、昌江几县市的交界处,属鹦哥岭山脉的西南段,面积80平方公里(尚有100多平方公里未及考察),发现许多热带雨林的典型动物和植物,但仍未听到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鸣叫。同年10月,来自海南、广东、上海、北京以及瑞士、法国等地区和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等国际环保组织的专家,和海南省林业局的研究员一起,在霸王岭进行了为期16天大规模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环境调查。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对海南黑冠长臂猿开展的状况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法。在进行定点调查时,调查员在一个固定地点静止不动,记录他所看到或听到的海南黑冠长臂猿。这里所指的固定地点又名监听点,设置在能清晰监测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声的有利位置上,如远离溪流的高处,尽量避免遗漏任何叫声。当时,专家和队员们在同一时间设置了16个监听点,每个监听点的间距为1公里,平均布点。为抓紧每个聆听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的机会,调查员在长臂猿开始鸣叫前就抵达监听点,也就是每天早上第一缕阳光射进森林之前。整个早上监听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鸣叫、活动。

11天的监测期结束后,调查员们把各自收集到的海南黑冠长臂猿鸣叫时段、与监听者的方位及距离、鸣叫类型等,还有所目击到的海南黑冠长臂猿个体数目、毛色、体型等级、行为及其活动的时段等结果进行了比较。调查队员们还用5天时间,分成13个小队,在霸王岭保护区扩建部分的两处林木茂盛地区搜索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踪影。

最终,调查队得出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海南黑冠长臂猿可靠的最低种群数字:13只长臂猿个体,分别为A小群6只(包括2只幼猿)、B小群5只(包括1只幼猿)及2只雄性独猿。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致危因素

海南黑冠长臂猿落到濒临灭绝的边缘的原因:

海南黑冠长臂猿对生存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种单一的人工林、砍伐过的次生林里,海南黑冠长臂猿都不能生存。

海南黑冠长臂猿习惯在高15米以上、胸径20厘米以上的树上活动。它们喜欢的原始热带雨林有五六层,食物来源丰富,在择伐过的林子里,长臂猿面临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实,包括肖蒲桃、猕猴桃或者鸭脚木和海南冬青的叶子,如果提供足够的食物,也许它们能在次生林里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绝不可能。

对生存环境依赖性强,而赖以栖身的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是海南黑冠长臂猿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大量砍伐和开垦天然林,岛上热带雨林大面积丧失,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大部被毁,残余的雨林亦变成绿色“孤岛”,使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并逐渐恶化。至2008年,在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范围内,栖息地已经丧失了75%。海南岛由于人口骤增和自然保护不力,滥垦、滥伐、滥猎、滥采的现象十分严重,森林面积已由80多万公顷下降到不足20万公顷,其中还包括大片的人工橡胶林。

数量上的稀少自然就产生了近亲繁殖,导致种群一代不如一代。多病无治,也是海南黑冠长臂猿濒临灭绝的因素。比如产后风,在自然环境中的海南黑冠长臂猿平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

同时,雨林的岛状分布也造成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过小,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繁殖率低,加上海南黑冠长臂猿世代周期较长(7-8年)等等原因,加速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灭绝。

但是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生存危害最大的还是人类的猎杀。海南黑冠长臂猿又被称作乌猿,其骨骼为药材“乌猿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有滋补养颜、祛风健骨、舒筋活血的功效。海南黑冠长臂猿以家庭为单元活动,一只被打,全家都逃不了,其情非常悲惨。在东方,通什等几百公里以外的群众进入保护区偷猎的比较多,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等保护动物威胁极大,使海南黑冠长臂猿数量急剧减少。许多科学家和动物摄影家在几年的观察、拍摄中发现,往往在一群长臂猿中失踪的就是黑色的公猿,这些公猿很有可能就是被猎人捕杀了。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保护级别

列入CITES(华盛顿公约)濒危等级: 附录Ⅰ生效年代: 1997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