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冠长臂猿: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世界最孤独的长臂猿仅剩27只(二)

2017-12-25 21:02:48 来源:生活百科知识大全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生活习性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生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树栖猿类,在树上攀援自如,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它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也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树干上仰天而卧。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营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有时甚至每群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海南黑冠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只。

海南黑冠长臂猿每天的活动很有规律,定时的高声鸣叫,是它们一天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专家就是据此习性来调查长臂猿数量的。早上6、7点钟,天空还没亮透的时候,猿群就开始第一次鸣叫。先是公猿的高声啼鸣,接着是母猿的喧闹和歌唱,整个过程有15分钟。声音高亢洪亮,能传到几公里之外。数里外都可以听见,这种鸣叫可表示猿群对其领域的拥有,警告别的猿群不要进犯。开始时,大公猿会跑到高枝上进行“领唱”,发出口哨般的长鸣,接着母猿、小猿也会加入,发出短促而杂乱的“咯、咯”声,此时,猿群中的两只母猿会非常激动,相拥着不停跳跃。相隔不远的两群长臂猿有时也会同时鸣叫,它们像是在比赛谁的声音大、耐力好。森林里鸣啼声、尖叫声、呼啸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令人难忘。

随后,在公猿的带领下,猿群在自己的领地里觅食。到八九点钟,在吃饱休息后,开始第二次鸣叫。接着又是一边巡视领地,一边取食。如果天气好,食物充足,猿群成员的心情都很好。猿群会在中午时分再叫一次。到了下午,它们还是边走边吃,只是不会再鸣叫了。

海南黑冠长臂猿以多种热带野果、嫩叶、花苞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吃点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海南黑冠长臂猿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也会用手从树洞里掏水来喝。霸王岭热带雨林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果成熟,可以给长臂猿提供充足的食物。而海南黑冠长臂猿对甜美的野荔枝却情有独钟。霸王岭被称为野荔枝之乡,每到成熟的季节,生长在沟谷中高大的野荔枝树上火红的果实缀满了枝头,蔚为壮观。像人一样喜欢甜食的长臂猿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它们经常会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去享受这难得的美味。可是野荔枝也有“大小年”之分,通常隔几年才结一次果,长臂猿要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范围

海南黑冠长臂猿过去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

仅分布在海南省昌江县和白沙县交界的霸王岭林区,而就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海南长臂猿还广泛分布于海南中部的各县,20世纪40年代整个海南尚有2000只左右。50年代初期,海南在澄迈、屯昌以南的12个县都生活着黑长臂猿,总数达2000只左右。1960-1963年间在乐东县的尖锋岭和陵水县的吊罗山等地仍有不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地区都已绝迹,全岛仅在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岭等地残存着7-8个小的群体,总数只有30多只。而1980年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成立的时候,仅存有7—8只左右了。经过10多年的保护工作,海南长臂猿的数量才有所增加,已经有4群共18只,其中雌兽6只,雄兽和幼仔12只,集中分布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繁殖方式

海南黑冠长臂猿雄猿七八岁性成熟。雌性9岁性成熟,妊娠期7-8个月,2-3年生-胎,每胎1仔。雄猿性成熟后会被驱逐出猿群,过一段独立生活,如果不能在其他猿群中争取到领袖的位置,就很可能孤独一生。海南黑冠长臂猿寿命可达30余年。